大禹后裔姓氏节选

                                                                                                                                                                           禹     龙

      姒姓 

大禹,姓姒,名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大禹的五世孙少康,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定居,专管大禹陵祭祀守陵。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勾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夏氏,禹氏,及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绍兴。

陕西城固、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历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谭、允常和勾践等。

   夏姓

源出于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一支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夏氏。夏完淳,南明抗清义士、诗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14岁便跟随父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被捕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慷慨激昂,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记载了他艰辛的斗争经历,有诗集《南冠草》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鲍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今山东历城县东),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俊逸。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主要代表作有乐府《拟行路难》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曾(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曾国被楚国灭掉。  曾国国君的后代将曾去掉偏旁,称为曾氏。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

  卜姓

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被人称为卜氏。

  娄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代称为娄氏。娄师德,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他长期率军驻扎在青海、甘肃一带,发展生产,使军需供应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安全

  巢姓

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邓姓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窦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相的时候,东方诸侯国有穷氏起兵占领了夏朝的国都,将帝相杀死。帝相的王后缗是有仍氏国君的女儿,当时正怀着身孕。她为了躲避追杀,从一个墙窦(即墙洞)里逃了出去,躲回了娘家-有仍氏国,不久便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继承父业,又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少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帝位,小儿子留在有仍氏国。少康为了纪念母亲从窦中逃出,就赐小儿子姓窦,小儿子的子孙便称为窦氏。窦固,东汉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明帝时,他与骑都尉耿忠率兵12000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与耿秉等带兵出玉门关,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

  戈姓

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国和郑国之间)。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杭姓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称为杭氏。杭世骏,清朝史学家,浙江仁和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及小学,曾受命校勘《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在粤东、扬州书院讲学。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等书

  嵇姓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谯郡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代表作为《幽愤诗》;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计姓

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今山东胶县西南)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安仁(今属湖南)人。他曾搜集唐代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诗歌轶事,汇编成《唐诗纪事》

  欧姓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赏姓

赏氏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另外,赏氏本为西夏国姓氏,后来逐渐变为汉族姓氏

  莘姓

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也有改为辛氏的

  蔚姓

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禹姓

夏朝灭亡后,大禹王族后裔一支,以祖先名为姓。另一个渊源是西周鄅国,大禹后裔的封国,后被鲁国吞并,鄅国遗民以国为姓禹姓族人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湖南,河南等地。禹姓一支东渡到朝鲜半岛,在韩国丹阳发展成一望族。禹之鼎,清朝画家,江苏江都人。他善画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绘画,且多为白描。禹志谟,(1866-1907)字稽亭,汉族,湖南双峰县人。民国奠基者,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三十一年入入同盟会,任湖南商会会长。 

  越姓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商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夏、夏侯、鲍、曾、卜、娄、巢、邓、窦、戈、杭、嵇、计、欧、欧阳、赏、莘、蔚、禹、越,等等都是大禹的子孙,是夏朝大禹王族遗民的后裔。

  夏朝时大禹的子孙分封在各地,夏朝灭亡后王族有的或以圣祖名为姓,或以国为姓,或以封地为姓,经过历代演变,与大禹有关的姓氏可能有300个左右,人口占中国人口四分之一。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2015年7月15日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