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禹迹九州,绍兴大禹陵。

绍兴大禹陵座东朝西,入口处的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从神道经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即葬于此。
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这里的姒姓已传至145代共数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在绍兴有“禹穴”二处,一处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一处即于此,乃禹葬处,即今大禹陵碑后侧。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创于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禹驾崩于会稽,并葬于此,这里便有了禹陵、禹庙。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上会稽,祭大禹”。
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跨越中门,其他人等只能从两旁的边门出入。
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拜厅和大殿之间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大殿的层脊,有康熙皇帝所题“地平天成”四字。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于1929年倒塌,现存大殿为1932年动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大殿侧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传为大禹下葬时的工具。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从其生地北川(古石泉)县飞来的

                                                                禹氏宗亲网编辑整理

2015年7月6日 17:19